坚守初心,爱岗敬业,勇立科研攻关潮头
许燕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怀揣着为科技兴农事业尽绵薄之力的初心,她2006年从西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汕头,进入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她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党员意识,爱岗敬业,十六年如一日,扎根在小作物花生的科研和推广一线,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12年被中共汕头市农业局直属机关委员会评为“2010—2012年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度被中共汕头市农业农村局直属机关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在领导和同事眼中,许燕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无私传授技能技艺,主动指导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花生种质资源调查、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花粉管注射法转基因研究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通过认真细致地讲解,亲自操作示范,切实做好传帮带工作。
她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奋力提高科研攻关和服务“三农”的能力,积极投身科研创新和科技服务实践,不断探索创新。主持完成《高产优质多抗鲜食花生新品种选育研究》等市级以上科研、科技服务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
经过多年的历练,许燕逐渐成长为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花生育种的业务骨干,2012年12月获得高级农艺师资格,2016年入选汕头市第14批“拔尖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库,2017年入选广东省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库,2018年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甘于奉献,积极创新,科研业绩突出
科研的每一步都不易,新品种的选育不仅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也需要有“种田如绣花”的细心。秉承着对农科事业的热爱,许燕在科研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十几年,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到工作中去,细心处理每一个环节。她不怕苦不怕累,无数次顶着炎炎烈日或冒着风雨,奔走于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着科研创新的边界,默默地用汗水浇灌着农科事业之花。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她的辛劳付出,帮助她收获了累累硕果:育成9个花生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鉴)定,其中汕油诱1号等3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汕油188等4个品种先后入选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同时获得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并主持制(修)订《花生汕油199栽培技术规程》等汕头市农业地方标准3项,参与制(修)订汕头市农业地方标准11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科技论文6篇。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工作后,许燕迅速了解国内外花生育种研究概况,并结合实际,提议开展花生EMS化学诱变育种。2007年春季,汕头市农科所启动了花生EMS化学诱变育种研究,在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育成“汕油诱1号”于2014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和全国花生品种鉴定。该品种是我国南方首个采用EMS化学诱变方法育成并通过审(鉴)定的花生品种,具有丰产性突出、抗病好、适应性广等特点,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为了更好满足生产和消费需求,她积极主动开展特色、专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育成花生新品种6个。其中,汕油红2号种皮深红色、产量高、品质优、中抗青枯病和锈病、适应性广,汕油121产量高、品质优(含油量56.83%)、中抗锈病和叶斑病、适应性广,这两个品种均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并已申请品种登记;汕油黑1号等植物新品种权申请也均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受理。
矢志不渝,点燃了服务“三农”星星之火
多年来,许燕怀抱赤子之情、敬业之心,积极投身农业科研创新和科技服务实践,点燃了服务“三农”星星之火。
至2021年,她参与育成的花生新品种已在广东、海南、福建、江西等省份推广种植超900万亩(其中,广东省800.65万亩),带动农民增收约17亿元,社会效益显著。获9项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还积极参加科技下乡活动,热情为基层农技人员授课,特别是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经常深入乡间地头,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用心用情为农民群众提供农科技术服务,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许燕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成就的背后是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辛劳付出——为了选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种,使新品种、新技术能尽快转化应用,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许燕一心扑在工作上,只要工作需要,就到实验田(室)开展调查研究或在办公室、家里查阅资料、整理分析数据、撰写材料。许燕是农科所出名的“加班达人”,晚上和周末加班更是稀松平常,同事们总说她是“以所为家”。
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回馈社会,许燕赢得了无数赞誉与喜爱,把青春年华奉献在小作物花生科研和推广一线,让小小的花生孕育出了人生灿烂之花。